我們在「植牙常見10大QA」那篇文章中有提到,根據2019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植牙成功率平均有96.4%,但怎麼樣才算是植牙成功呢?影響植牙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因素又有哪些?

植牙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關於什麼是植牙成功,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分為短期標準與長期標準來回答:

一、植牙成功的短期標準

如何評斷醫師給你的植牙符不符合標準?

1. 可以利用『根尖X光片(periapical X-ray)』來參考

看到裝上假牙後,骨頭是否包覆人工牙根(fixture)。
如下圖二位患者植牙後裝上假牙的X光片,可以看到骨頭有完整包覆植牙的人工牙根。

植牙後的根尖X光片,骨頭有完整包覆人工牙根

植牙後的根尖X光片,骨頭有完整包覆人工牙根

2. 第二個標準可以利用『斷層掃描』來判斷

以往傳統的牙醫診所並不具備斷層掃描的X光機,因為除了機器設備比較貴以外,傳統牙科對斷層掃描的需求也比較低,但我們診間就有斷層掃描設備,畢竟這台機器除了可以判斷骨頭狀態以外,對於數位微創植牙、導航植牙手術甚至其他進階診斷與治療都非常有幫助。

植牙後的斷層掃描影像,人工牙根被骨頭360度完整包覆

植牙後的斷層掃描影像,包覆人工牙根的骨頭厚度最大為4.33mm、最小為2.59mm,符合大部分研究標準(厚度至少1.8mm以上)
上圖可以看到人工牙根360度都被骨頭所包覆,而且符合目前大部分研究的標準,厚度至少有1.8mm以上。

至於補骨的過程及補骨粉相關問題,可以參考另一篇「植牙補骨必看QA」。

3. 再來是科學測量『植牙穩定程度ISQ(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什麼是ISQ?簡單來說就是可以透過機器量測植體的穩定程度。

為什麼需要這台機器輔助?因為在研究中我們可以把實驗體做切片分析骨整合的程度,可是在真人身上是不可行的。根據2018年Monje等人的研究(註一)指出,較多的骨頭缺損會導致ISQ的數值下降。這個研究還蠻有意思,因為大部分的研究都在想找出ISQ數值與植牙成功的關係,其實研究上還是無法有明確證據證明ISQ數值跟植牙骨整合(osteointegration)有絕對關係。但是很多研究(註二)也指出它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關於ISQ數值代表的意義與關係可以參考下列圖表,綜合多篇科學研究統計,數值超越70代表高穩定度、60-69為中穩定度、而低於60就是低穩定度。

植牙穩定程度-ISQ(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數值代表意義與關係示意圖
ISQ數值越高代表植牙穩定度越高 (圖片出自OSSTELL網站)

4. 另一個可以用來確認植牙成功或失敗的就是『口內軟組織狀態』

聽起來有點饒舌,其實就是要看牙肉是不是能保護植體。

那需要哪一種牙肉才能保護植牙?

我們所需要的軟組織稱為角化牙齦或是角化黏膜組織,這層組織是不是必要的存在一直是牙科植體一門具有爭議的科學,是不是有了這層軟組織的保護就一直不會有植體牙周炎,反而言之那是不是沒有就一定有問題?!根據Monje等人比較新的研究(註三)(註四)發現,如果植牙周邊的角化牙齦/黏膜少於2mm的話較容易有植體周圍炎。而植體周圍炎是所有植牙患者的惡夢,嚴重的話可能要拔掉重植。

說了這麼多文謅謅的話,我來講個更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我們可以把角化牙齦想成外套的束口,有了這層保護,風就比較不容易灌進去,比較不會著涼。植牙也一樣,如果有了這層保護,細菌比較不容易長驅直入去碰觸到植體。

下面的圖示就是有角化牙齦的植牙成功照片,可以看到角化牙齦完整包覆植體的情況,以及裝假牙前後的牙齦狀況。

有角化牙齦的植牙成功照片,裝上假牙前可見角化牙齦完全包覆植體

有角化牙齦的植牙成功照片,裝上假牙後的牙齦外觀狀況

這些都是我們用來評估植牙成功的依據,也是我們的SOP,在台中豐原御耀植牙的患者,我們都會確認這些數據沒有問題,這很像我們買東西會確認商品沒有問題,放心地交到您手上一樣。

二、植牙成功的長期標準

再來就是長期的成功,這個部分主要取決於病人的維護,我常常聽到病人問說:“植牙可以用多久?”。

用多久這個定義在很多人身上可能是一輩子,也可能是幾年內,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植牙是利用骨頭與人工牙根的骨整合(osteointrgration),所以所創造出來的力量超乎我們想像,如果正常使用與維護真的可以用一輩子。但是植牙又很怕細菌的侵擾,所以醫師能做的就是建立缺少的天然防護層,也就是選用比較好的植體設計,再來就是適量的角化牙齦用來防止細菌侵入,降低細菌碰觸到植體的部分。

根據國外科學研究(註五),我們可以把植牙分為成功率以及存活率。

植牙成功率在這篇研究條件是指:

  1. 在正常功能下沒有痛或是不舒服
  2. 不會搖晃
  3. 在X光片下小於2mm的骨頭喪失
  4. 沒有蓄膿或是牙胞

而植牙存活率則是指沒有下列情況:

  1. 在咬合下有疼痛
  2. 在使用下會搖晃
  3. 在X光片下可見骨頭喪失超過1/2植體長度
  4. 無法控制的蓄膿(吃藥、治療都沒有效果)

在六年觀察期的植牙存活率是96%,成功率是94.3%,跟大部分研究數據都蠻相同,所以由此可推斷其實植牙成功率還算蠻高的;不過這篇研究也有指出,口腔衛生習慣比較不好的病人,或是沒有規律回診的病患,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的發生率也會比一般人還高出許多,可見清潔與專業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Complication type
current study(%)
International
reviews(%)
植體周圍黏膜炎
(Mucositis)
17.3
50
植體周圍炎
(Peri-implantitis)
4
12-43

如何增加植牙成功率,降低植牙失敗風險

這是一件很抽象的事,因為醫療其實是一門統計學,怎麼做比較容易成功是可以統計出來的,不過也有人不這麼做,那一定會失敗嗎?其實也不一定,但是應該不會有人想拿自己的身體賭一把吧!?

我們可以把增加植牙成功率的因素分成幾個類別:

1. 患者本身
這個部分就是為什麼我術前評估盡量仔細,希望排除危險因子,例如其他篇有提到未良好控制的系統性疾病、術後的維護、能不能容易清潔等等都會關係到植牙周遭會不會發炎。即便剛完成植牙時的數據是成功的,後續長期的維護還是要看患者有沒有做好日常清潔。

2. 植體種植位置
除了上面提到的位置──包含有沒有完整且良好的骨頭、軟組織去保護與支持植牙──還有植體的長寬都可能影響植牙成功率(註六),根據Raikar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到植體過粗、過窄甚至太長或太短都會影響到成功率。

根據植體直徑的植牙存活率研究統計長條圖
植體直徑會影響植牙存活率
根據植體長度的植牙存活率研究統計長條圖
植體長度會影響植牙存活率

3. 手術相關因素
我很在乎無菌觀念是否落實,因為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機器,很多時候身體自己的確會抵抗細菌,可是如果我們可以盡量減少發炎或細菌感染的機會,不是更好嗎?

材料好壞其實對手術影響蠻大,而我習慣用最好的,因為你值得,好的材料也相對有保障,雖然貴一點但品質好很多,我也不喜歡省小錢去犧牲很多品質。

4. 植體設計相關因素
這個部分跟植體品牌有關係,植體設計有沒有問題,可以看植體存活在市場上多久來評估比較,因為不好用或是效果不好,自然會被市場淘汰。表面處理科技及植體上的特殊塗層,這些都會影響到骨整合。

其實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便宜沒好貨,我想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在植牙的植體這一塊更是如此,真心建議別貪小便宜。

我們堅持選用士卓曼Straumann這種高品質的瑞士名牌植體,不只因為它是全球最大的牙科植體品牌,重要的是他們在植體設計跟表面處理更有其獨到之處,在專業領域上也是其他植體品牌爭相模仿的對象。

高品質瑞士名牌植體-士卓曼Straumann的植體設計特色
5. 假牙相關因素
假牙材質大致上可以分成全金屬、半陶瓷(PFM)與全瓷冠,我只用全瓷冠,原因是全瓷冠的生物相容性高,人體比較沒有過敏反應,能降低造成牙齦發炎的機會。(您可以參考:「全瓷冠與其他假牙材質的比較」看看不同牙冠材質的特點,就會更了解我們的堅持。)

而受力、咬合設計我也習慣用電腦分析,這樣可以更精準地分析咬力的位置與力度。我們這裡也會在裝上假牙後利用儀器分析咬合壓力,確認假牙沒問題。

採電腦分析的植牙假牙設計圖

植牙成功率高條件多,慎選醫師與團隊才有保障

很多條件都可以影響植牙的成功率,也許你不懂,但是我覺得你應該要在意。如果你今天第一考量是品質+美觀那找我,我覺得我們可以幫助你,我跟團隊會盡最大能力去完成;可是如果你是只想做便宜的,我真的很難做到,因為什麼都用好的成本就是高,但在我們這裡,我相信品質也會相對有保障。

了解更多:御耀美學牙醫診所植牙療程

卓育全醫師
御耀美學牙醫診所院長

卓育全醫師是牙醫師及牙技師雙認證醫師,專攻人工植牙、全瓷冠、陶瓷貼片,是少數同時具備植牙及牙科美學專業的牙醫師,針對缺牙或前牙美觀重建都能提供比一般牙醫師更細膩的美學治療計畫,深受許多台中、豐原在地朋友們的信任與推薦。